建设一批一万平方米以上小型公园绿地、建设小而美的“口袋公园”、继续打造“玫瑰之城、浪漫之都”……近日,太原市政府印发《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实施方案》,通过实施多项任务,构建城镇绿色生态网络新格局,努力建设美丽太原,再现“锦绣太原城”盛景。到2025年,太原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.2平方米以上,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%,城市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1.2公里;三县一市实现国家园林县城零的突破!太原市坚持以乔木为主体,强化乔、灌、花、草、藤、地被合理搭配和乡土适生植物运用,结合地域、历史、文化元素,打造层次丰富、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园林。加快城市公园分级分类体系建设,到2025年,太原市初步构建以郊野公园(至少建有1-2个郊野公园)、综合公园、专类公园、社区公园、街头游园为主,大中小级配合理、特色鲜明、种类多样、分布均衡的公园体系,初步实现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”目标。按规划建设老龙头区域生态治理工程、雁丘文化园等一批园林绿化重点工程,适时启动晋阳湖公园(二期)、海洋公园、北齐文化公园、吉祥园、太白铁路遗址公园、汾西公园、杏花公园等城市公园绿地建设项目。结合道路、轨道交通、老城区改造等,按照城六区每年新建不少于5个街头游园的标准,继续加大街头游园和绿地建设力度。原则上旧城改造腾出的小于1公顷的土地,宜全部建成“口袋公园”;提倡城市道路十字路口“四分之一”法则,至少在一个拐角建设街头绿地。开展星级公园创建活动,提升公园品质,完善休闲游憩、体育健身、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,加大儿童游乐设施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力度,实现“全龄友好”。探索城镇绿色空间为主导的综合空间复合利用,谋划建设一批主题游园、遗址公园,加强中心区、老城区、闲置工矿企业厂区等区域绿地建设和改造提升。以“微更新”“绣花”“织补”方式,利用城镇废弃地、空地等见缝插绿、拆违建绿、留白增绿,因地制宜建设居民身边小而美的“口袋公园”、小微绿地、绿色驿站,实现“推窗见绿、步行入园”;主次干道临街实体墙全部改为透景墙;临街违章建筑、临时建筑拆除后一般应建设为绿地,做到应绿尽绿、黄土不露天。新建道路,在分车带和人行道栽种双排乡土冠大荫浓乔木,打造林荫道路。现有不达标道路,因地制宜开展增加行道树池宽度,提倡连体树池、行道树补栽补种,消除行道树空白段,在路侧绿地边缘增加二排行道树,对不具备条件地段增砌树台和摆放花箱栽植小乔木等手段,确保达标。适时开展高铁高速沿线综合整治绿化美化专项行动,提升沿线景观。对城市出入口和通道绿化进行提质,打造亮丽风景线。以公共露天停车场为重点,以点带面,逐步将全市具备条件的停车场改造为生态林荫停车场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绿道,连通山水林田湖草和各类绿地、重要历史人文节点,逐步建成市级、区级和社区三级相互连通、覆盖城乡的绿道体系。新建单位、居住区防止植物高密度堆砌的装饰型绿地倾向,给植物留足后续生长空间,凸显实用功能,注重小区林荫路建设。利用“互联网+”新模式,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认种认养城镇树木、提供技术服务、认建认管或出资捐建小微绿地、“口袋公园”、绿色驿站等园林公益事业。开展最美“口袋公园”、最美林荫道、最美绿道、最美驿站评选,提高公众的参与。推广海绵型绿地理念,推进园林绿地与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的统筹规划和设计、建设,通过新建雨水花园、下凹式绿地、小微湿地等,提升绿地汇聚雨水、蓄洪排涝、补充地下水、净化生态等功能,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。在现有绿地合理调整、增加彩叶、开花树种,形成季相分明、层林尽染的自然景观。按照生态优先、以人为本,明晰类别、突出重点,因地制宜、适地适花的原则,大幅增加月季、花卉、花灌木栽植数量,继续打造“玫瑰之城、浪漫之都”。打造以绿色为底色、以山水为景观、以绿道为脉络、以人文为特质、以街区为基础的人、城、境、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。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,营造宜业宜居优良环境,增进城乡居民福祉。(记者 薛建英 实习生 闫瑞瑶)